文物“徽”说话 ——儿童考古学科普社教活动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加强考古学科普,可以让公众了解考古学科和古代文化,对儿童的考古学科普,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科学素养。11月12日,安徽徽州历史博 物馆和歙县黄宾虹纪念馆走进丰乐示范幼儿园,开展儿童考古科普社教活动。
流动的博物馆:木刻版画进校园,印痕之美共体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未成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艺术素养,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和黄宾虹纪念馆于11月7日下午走进歙县中学,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木刻版画主题社教活动。
文物“徽”说话——图说徽州宝藏(第七期)
清乾隆吴梅颠铭文长方形歙砚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藏吴梅颠铭文长方形歙砚,砚石呈黑色,左、右两侧和顶端均刻有铭文或题款。背面为巴慰祖自刻半身像,顶端为吴梅颠题铭。左侧铭为:“黄山之麓,练水之滨,凝晖含润产此奇珍凤。咮龙尾,德堪结鄰,为田为农,以存吾真。乾隆甲午五月隽堂主人铭”。右侧款为:“戊子秋,偶游郡北,適于山涧中淂片石。爱其莹润,携归琢为砚,以试墨,盖良材也。復往取淂如干片,虽歙产,而大类乎端溪,制成辍为识者巧取,乃珍而藏之”。刻像上端有铭:“龙尾实婺产,人乃歙名之,惟歙自有材,而人不之知,蕴久今始出,足征君好奇,固知天下事,遇合会有时,琴中山水音,吁嗟谁子期。梅颠吴熊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文博 拾趣系列课程走进歙县中学
10月17日,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职工走进歙县中学,以“中国陶瓷史”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拾趣课程。在座的高一年级同学争相举手抢答,“陶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见过的瓷器有哪些”,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得自信满满,将课程的氛围推到了高潮。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文博大讲堂第4讲
歙县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是牌坊之乡、古桥之乡、古井之乡,石质文物数量庞大,石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缮尤为重要。10月11日,歙县文物事务中心邀请牛津大学地理学与环境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颖红博士,为我们带来《石质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研究》的专题讲座。
文物“徽”说话 ——流年不弃桑榆老 春光冉冉映重阳
岁月不负情深,耄耋曾为少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10月11日上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和黄宾虹纪念馆携手为退休老人组织了一场公益讲解,丰富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物“徽”说话 徽风汉韵·跃动时代—— 博物馆里的国风盛会,邀您共赴古今之约
徽州秋色,浪漫至极。丰收的色彩温暖又浓烈,满载希望与光明,趁着这缤纷浪漫的秋色,10月10日下午,歙县文物事务中心联合歙县古城保护事务中心、歙县顶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徽风汉韵·跃动时代”首届职工国风体育竞技运动会,共同开启徽州古城浪漫的国风之旅。
文物“徽“”说话——图说徽州宝藏(第六期)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因其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又因具有鼓形,故称鼓墩。它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及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其中清代的瓷绣墩以釉彩、粉彩、青花、珐琅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并且引入了雕、嵌、绘、镂等技艺,从而使瓷绣墩成为了华丽的家居艺术品。它既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又可作为观赏陈设瓷,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文物“徽”说话系列活动走进歙县中学
“血的教训不能忘却。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9月18日是国耻日,更是伟大的中国民族觉醒日。当纪念“九一八”的防空警报再次响起,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已经创造的辉煌成就、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刻交汇熔铸成全民族珍贵的记忆,激发出阔步前行的力量。
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盉壶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用以调和酒、水的器具。从质地上来讲,有青铜盉、瓷盉等。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瓷盉壶,口径11.8厘米,高17厘米。 为广口,阔颈,深腹,有长流、曲柄,下承四柱状足,造型别致。通体以青花为饰,外壁颈部饰以缠枝灵芝纹,肩有回纹,腹部主题图案为折枝莲托八吉祥纹,按顺序分别为轮、螺、伞、盖、花、瓶、鱼、肠,等距离排列,与微丰的鼓腹相得益彰。八宝纹下以串枝灵芝为陪衬,分别饰于颈、流、曲柄和四足上。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结字规整。 此器造型古朴典雅,构图繁密有致,绘画流畅精美,花纹当中之“点涂法”酣畅淋漓、自然奔放而不失矩度,为乾隆朝之典型点涂技法,青花苍雅明快、娇妍欲滴,加之此种青料发色略有晕散,愈发显出其迷人韵致,与莹润似玉的釉质相互映衬,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