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泽流芳·手作心意卡:这个教师节,孩子们在博物馆里“花式”谢恩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尊师重道理念。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及安徽陶行知纪念馆在9月6日下午举办了“师恩如花·手作心意卡”社教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教师节文化渊源的同时,亲手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教师节礼物
末伏制扇 古韵纳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笔下的夏日,热烈而独特。当夏日的漫长画卷翻至末伏,虽暑热尚未全然褪去,但丝丝秋意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渗透。值此末伏节气,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联合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特别推出“末伏制扇 古韵纳凉”——奶油胶创意风扇DIY活动,一袭清凉唤醒千年文化记忆,为炎炎夏日注入一丝清新凉意。
手作香囊迎初伏 博物馆中寻古意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当农历六月的风裹着暑气掠过檐角,初伏的序幕便在时序流转中悄然铺展。薄荷清暑气,丁香宁心神,那些从《千金方》《本草纲目》的墨香中走出来的草药,至今仍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夏天。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协同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于初伏将至之时开展手作香囊活动,复刻跨越千年的清凉。
大暑纳凉·“帽”美如花 ——徽州雅韵中的自然美学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正值“三伏”中最炎热的时期。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生动描绘出这个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象。徽州亦有饮伏茶、晒伏姜等习俗,既防暑降温,又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联合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于7月20日下午特别策划“大暑纳凉 ‘帽’美如花”,徽州雅韵中的自然美学主题社教活动。
巧手编竹韵 清风寄铃音 ——探索非遗竹编风铃的夏日之旅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7月12日下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联合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举办了非遗竹编风铃手作体验活动。
徽艺寻踪,歙技薪传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歙县传统技艺调研成果展圆满落幕,千年技艺焕发时代新声
千年徽州,技艺流芳;青春力量,薪火相传。2025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歙县城乡,踏访古村落、探寻徽州技艺,最终形成砖雕、鱼灯、徽戏、徽州纸品、徽墨、歙砚、草龙、新安医学、徽州盆景等系列专题成果。7月8日,调研成果展在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大厅圆满展出。
科普教育主阵地 博物馆里见真知
为积极响应全国科普行动日的号召,推动历史文化普及,6月29日,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联合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组织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公园,开展徽州历史文化科普活动。通过拉横幅、展板展示、互动讲解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徽州文化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传播氛围。
金箔跃火留画意 巧手融情续非遗
2025年6月14日,为迎接我国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和陶行知纪念馆联合策划组织"金箔跃火留画意 巧手融情续非遗"主题社教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遗烧箔画制作为载体,通过知识讲解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徽州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徽州历史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守护者,始终践行"保护遗产、传承文明"的使命。活动开场,社教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介绍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详细解读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并重点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价值。 在实践体验环节,社教老师循序渐进地演示了烧箔画的完整制作流程。从图案设计到涂胶定位,再到金箔贴附,每个步骤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参与者们专注聆听,细心操作,在亲手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当一张张金箔在精心制作下化作流光溢彩的艺术作品时,传统技艺的现代生命力得到了完美展现。 未来,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搭建公众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平台,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永葆活力。
“父爱无言·默契有声”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父亲节活动温情落幕,共谱孝亲佳话
6月15日是父亲节,为营造温馨感恩的父亲节氛围,弘扬孝道文化,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联合策划的“父爱无言·默契有声”特别活动在徽州历史博物馆宣教室温情举行。通过趣味活动,吸引众多父子/父女组合热情参与,为父亲节献上一份独特的暖心礼物。
居安思危 共筑国家安全长城
4月15日上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联合歙县徽城镇、斗山社区等多部门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为主题,组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从历史中读懂“安邦定国”的深意,在实践中成为国家安全的“微光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