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汇聚全民力量 探索未定级文物保护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06 发布方:

在未定级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歙县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创新动员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引导、乡贤带动、群众参与的多元保护格局。通过资金众筹、物力捐赠、人力投入等参与方式,歙县成功破解未定级文物保护难题,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以情感为纽带,唤醒群众文化自觉

歙县深入挖掘徽州祠堂文化、乡愁记忆等情感资源,以“修缮祖祠祖宅,守护文化根脉”为切入点,唤醒群众对家乡文物的保护意识。在霞坑镇里方村祠堂修缮工程中,镇村两级通过召开胡氏祠堂、汪氏祠堂保护修缮座谈会,生动讲述祠堂承载的家族故事与文化记忆,激发群众的归属感与文物保护责任感。同时,搭建“线上+线下”募捐平台,发起“我为祠堂添砖瓦”行动,动员宗亲以资金捐赠、物资支援等方式参与修缮。在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下,胡氏、汪氏宗亲踊跃捐款,累计筹集资金68万元,让濒临坍塌的里方村胡氏宗祠、胡氏支祠、汪氏宗祠重焕生机。

二、以典型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歙县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宣传、表彰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个人和事迹,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三阳镇洪涌军自愿出资22万元修缮祖宅的行为,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标杆案例。歙县通过媒体专题报道、授予“文物保护先锋”称号等方式,广泛宣传洪涌军等先进典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保护文物既是传承历史的责任,也是造福家乡的善举。典型示范效应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加入文物保护行列,形成“一人带头、众人响应”的生动局面。

 

三、以多元为特色,创新群众参与模式

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歙县探索出资金、物资、人力等多元化参与方式。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贤、企业家,鼓励其通过资金捐赠、项目认领等方式支持文物保护;对于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引导其以出砖瓦、捐木料、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修缮。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村民主动捐出自家闲置的老砖瓦、旧木料,用于古建筑修复;部分群众义务参与场地清理、辅助施工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文物保护。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参与模式,既解决了保护资金短缺的难题,又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四、以机制为保障,确保保护工作实效

为保障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歙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乡贤、文物专家组成的监督小组,对资金使用、物资管理、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定期公开收支情况,确保透明规范;二是制定《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奖励办法》,对捐资捐物、投工投劳的群众给予荣誉表彰、积分奖励等激励;三是建立“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确保保护方案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歙县的实践表明,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是做好未定级文物保护修缮的关键。通过凝聚全民力量,歙县不仅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资金、人力等难题,更让群众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受益者和传承者,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的转变,为全国未定级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供稿:歙县文物事务中心

编辑:夏雨欣

二审:王卫东

 

终审:周虎